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书画价格 >苏州潘氏家谱字辈查询(苏州潘氏集团)

书画价格

苏州潘氏家谱字辈查询(苏州潘氏集团)

2023-12-25 18:23:52 书画价格 949人已围观

目前苏州博物馆正在举办的除夕特展,需要近距离观赏清代苏州潘氏的藏品。以《三松堂书画录》和徐敬斋《云烟过录》为基础,陈列潘君毅、潘始皇作品70幅。其收藏书画、碑刻、书画。

本次展览策展人之一、苏州博物馆副研究员李军撰文阐释了这些藏品延续的明清传统文人情趣。同时,他还谈到了潘氏的收藏和采集过程对后来的清朝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顾氏过云楼、吴士斋、网师园主人李宏义等收藏家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苏州潘氏家谱字辈查询(苏州潘氏集团)

临顿路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向南穿过白塔路,右手边就会出现一座小桥。它是如此简单,以至于不起眼,一不小心就会错过。然而,早在1200多年前,它就已进入诗人的扬州梦、苏州梦、花桥水阁梦。 (白居易《苏州水阁梦致冯世玉》)自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以来,潘宜钧家族几代人在花桥旁的民慎堂居住了整整一百年。年。二十八年。 1921年,潘家老宅易主。如今,近一百年过去了,老屋依然有几根椽子,但已经空了,不再是原来的样子了。

两百多年前,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5月12日,一声男婴的大哭声,让年近70岁的潘一军欣喜地笑了。 69岁的他终于迎来了自己的宝宝。盼望已久的长孙潘尊琪。同年夏天,潘宜钧在三松堂旁的西花园新建了一座新宅,上联三楹,取名徐静斋。这个工作室的名字后来由他的儿子潘世皇继承。咸丰五年(1855年),潘尊器从父亲的日记中摘录自己日常的书画鉴赏,编成《虚镜斋云烟过目》系列,并非没有先例。有宋代人周曹闯之意。潘尊器在序中记下了乃翁的话:世上的宝物,必有神物守护,稍看片刻,便烟云而去。这一理论可以追溯到苏东坡《宝惠堂记》的含义,痕迹清晰。后来顾县道因过云而得名其楼,大概也是来自破翁。而且,潘、顾的收藏中确实有一些藏家,堪称现代吴藏家的轶事。

潘宜军

1.对你所遇到的事情感到高兴

苏州桂盘氏始于明末潘仲兰(1609-1677)从歙县移居苏州南浩,直至其孙潘昭鼎(16581724)葬于苏州为止。潘宜军(17401830),昭定曾孙。清乾隆五年(1740年)3月7日,潘宜钧出生于阊门刘家浜谦宜堂。其先祖潘玄(1690-1773)年幼时就知道自己的命运。他多次参加科考,但没有被卖掉。他长期被困在屋里,心情郁闷、沮丧。其父潘冕(1718—1780),原名宗冕,字端元,号公虎。他是潘玄的次子。由于潘玄的长子宗康(1716-1731)十六岁就早逝,潘冕遵父命,以家庭为重,抛弃儒家思想,从商养家。他一生都只是一个国家的儿子。他去世后,受到子孙的尊崇,被赐为光禄大夫、经研日主官、太傅、武英殿大学士,并加加八级管理户部事务。妻子王夫人为王元任之女。她有三个儿子:宜君、宜藻、宜吉;还有两个女儿:一个适合王其昌,一个适合严一新。

潘宜均,字守玉,号荣高,作为恭护公的长子,从小就被寄予厚望。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刚刚过了弱冠年龄的潘宜钧考中了科举,这让七十多岁的爷爷非常高兴。七年后,即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四月,潘以军名列前九十七名。原来,他的试卷在科举考试前十名中排名第七。但因引进迟缓,被命以《季学进》第十卷改为附在前三名。该科目前三名共有九十八名,潘老师排名垫底。第二。虽然因为一时的失误,潘邑君的位置从上位变成了龙尾,让他不愿意接受,但他终究还是被选进了进士。他的父亲和祖先两代都没有功名,他成为潘氏成为科举世家的先驱。

潘宜钧二弟宜早(17441815),字思知,小号韦堂。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进士后,历任刑部山西司主事、安徽司员外郎、陕西秘书阆中、《三通馆》编修,详细文渊阁编修,湖南乡试乌申科副考官。三弟乙吉(17451824),原名乙吉,字如琴,号云谱。符公升,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选顺天乡试成绩,任四库全书馆抄写员,与徐周通商议。兄弟三人,有两人考中进士,姓氏,可算是一件大事了。对于潘家来说,这只是一个开始。潘宜均中进士当年12月21日,三弟潘宜吉之子潘世恩(17691854)在苏州出生。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似乎成为了潘氏家族成为门阀显赫的一个时间点。

作为桂潘家族第一个步入仕途的人,潘宜钧的仕途并不顺利。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五月,作为内阁书信。三十六年(1771年),任方略图书馆主事。次年,授内阁秘书,次年任四库全书馆分馆员。三十八年(1773年)七月,追随木兰。晚年,他曾用一木兰两次登上泰山,又游历黄海,三度停留五台,总结自己的一生。对他来说,木兰之行是一种特殊的荣誉。赞成。四十一年(1776年)九月,请假归省。惠州求医,行黄山。四十三年(1778年)二月,丁母忧心忡忡地回国,次年主持玉凤书院。四十五年(1780年)十一月,丁外刚入京,就艰难返回吴地。四十九年(1784年)三月进京,四月仍补中书。五十一年(1786年)正月,升京一级典籍巡抚,兼文渊阁编修。三月,随五台山而行。五月,与萧九正奉命参加贵州试,任乡试副考官。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四月,升户部贵州司主事。同年10月,萧九成请假回家,写下《归帆》作为告别诗。许多师友为之题跋。他于十一月回国。次年,住黎,与袁枚、王明升、王文治、钱大信等人举行文酒聚会。五十八年(1793年)四月,当侄子潘世恩中奖的好消息传到苏州时,潘宜均正准备迁居苏州。当他看到花桥巷新房门上刻着的潘岳《仙居赋》序中的“资中联心”四章时,

自己的藏品另觅新主人。同年十二月十七日顾文彬第一一二号家书提到:潘顺之物如收到,将唐卷、四忠卷觅便寄来一阅。第一一三号家书又云:《黄茅小景》,《六研斋笔记》亦推为唐卷第一,此卷购得,出山图即使不得,亦无需恋恋矣。至次年正月二十九日家书中,顾文彬就命顾承将唐寅《黄茅渚小景图》、《四忠手简》让人带去宁波。同治十三年(1874)二月十四日《过云楼日记》出现毛福带来唐六如《黄茅小景》卷、《四忠》卷的记录。可见,通过一个月里与顾文彬的接洽,潘遵祁出让了一部分藏品给过云楼。 顾文彬父子的精明,潘遵祁早有所知,因此过云楼应该他是物色的对象之一,另外还有听枫园主人吴云、网师园主人李鸿裔等。光绪三年(1877),刚刚结束陕甘学政任期的吴大澂回到故乡苏州不过三个多月,三月十八日,他借李鸿裔的网师园,与郡中收藏家举行雅集,据亲历者顾文彬记载: 香严、清卿同作主人,在网师园招饮。坐客退楼、小舫、季玉、旭人,各出书画共相欣赏。香严于上年以千金得宋元名人书简,潘顺之售与者,系松下清斋旧藏,翁覃溪每页皆题真无上妙品。余以石谷《秋山图》卷、石涛书画卷嘱清卿篆书观款。 《吴中七老图》,南京博物院藏 据此可知,此次东道主是吴大澂和李鸿裔,参加者有吴云、杜文澜、潘曾玮、盛康,加上顾文彬,正好七位,与《吴中七老图》里的人数相同,只是此番未请胡骏声绘图记事,否则按理应由吴大澂收藏。据潘睦先回忆,家中本有《吴中七老图》一卷,抗战中毁于日军飞机轰炸,南京博物院藏一卷,原为潘遵祁堂弟潘曾玮之物,由潘达于捐赠。描绘光绪五年(1879)顾文彬与潘曾玮、吴艾生、蒋德馨、彭慰高、吴嘉椿等雅集的场面,参加者均超过六十岁,在图中顾文彬与潘遵祁恰好并几而坐,实属难得。 吴大澂作东的网师园雅集,潘遵祁虽未出席,但其旧藏的宋元人书简,无疑成为此会中诸家瞩目之焦点。其宋人部分似即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所藏《宋名公翰墨册》,收录苏舜钦、曾肇、李常、韩绛、张浚、范成大、吴琚、王升、钱勰、张即之等宋人书十四帖,有翁方纲、王文治及潘奕隽、潘遵祁祖孙题跋,并有项元汴、孙承泽与潘氏祖孙三代印记。韩绛一帖右侧潘奕隽题书道光己丑九秋奕隽重观,时年九十二行,字迹歪斜、笔力已弱,确乎老态龙钟矣。其旁为潘遵祁于同治元年(1862)跋三行,应是避居上海时所题。从顾文彬所记知,此册于光绪二年(1876)由潘氏转归李鸿裔。 光绪十一年(1885)八月十五日,李鸿裔病逝于苏州,其收藏在此之前,已陆续散出,不少归于顾氏过云楼。同年七月,吴大澂请假南归省亲,与潘遵祁重逢,两人为儿女订下亲事,待到初冬离别时,潘遵祁为吴大澂作梅花横幅,以为留念,署款云: 逃禅老人画梅四枝,成于乾道元年乙酉七夕前一日,距今七百廿年矣。清卿亲家自北洋防边稍定,乞假归里省亲,蒙恩赏假一月,因得握手一慰离悰。于其行也,为合四帧之意,背临一长卷奉正,即以赠行。是卷曾在余案头二十余年,纸墨如新,故犹能仿佛万一。且适逢第十三乙酉,不可谓非墨缘也。光绪十一年乙酉小雪后一日,西圃髯翁潘遵祁,时年七十有八。 从潘氏自言背临曾在余案头二十余年的宋人扬补之《四梅图》卷,可知此卷已为顾文彬父子攫去,入藏过云楼。其实,在此之前不久,网罗清末吴中诸家所藏书画菁华于一帙的《过云楼书画记》刚刚印出,墨香未散,其中著录的铭心之品,未必逐一注出得自潘氏,然确实有不少源自须静斋。 单纯从时间先后排序,须静斋潘氏祖孙的收藏原应作为清代苏州藏家系列特展的开端,最后以过云楼顾氏的收藏来收尾,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今则反之。回顾四年来的轨迹,从须静观止一路回溯到烟云四合,实践一个新的轮回,透过展品发现藏家的喜怒哀乐。与此同时,自身也在接受洗礼,经历了计划中的重逢、意外的偶遇、完美的错过,体味着喜悦与失望,甘苦不言,无暇他顾,惟有努力向前,因为我们依然在路上。